寫的蠻好的,與大家分享之~
轉帖:馬未都:收藏有詐
對於一個普通收藏者如何鑒定古董的真偽,馬未都覺得研究這些東西的意義並不大。他認為,只要建立一個很正常的文化消費觀,別老想著投資,就不會上當。
喝街的行規
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,並且趕上了好時候: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,文物都不值錢,一個碗3塊錢,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,夠買好多碗了;擱在現在,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只碗。
“我的年齡段卡得可丁可卯,我21歲‘文革’結束,1980年我25歲,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。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,沒有什麽起伏,持續的時間特別長。比我大的人,‘文革’前章乃器這些藏家,讓人整死一半,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,這些東西都貴了。
”在物求人的年代,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,在人求物的年代,他已經不怎麽收藏了。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,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裏的人生哲學。 馬未都真正開始收藏是回到城裏當工人的時候,後來調入中國青年出版社更加快了他的收藏速度。他當時住在北京西郊空軍總醫院,在東城上班,每天騎車大約需要40分鐘,中間路過釣魚臺國賓館,那附近有個擺地攤賣古董的跳蚤市場。
這個市場是非法的,每天6點多鐘擺攤,七八點鐘散攤,馬未都就提前半個小時出門,繞到這裏轉轉,每個月都能買上一兩件心儀的古董。時間一長,就跟這幫人混熟了,他的很多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都是從這裏學到的。 “因為他們每天上來的東西都不一樣,就跟老師每天給你布置一道題似的,很多東西都沒見過。”馬未都說。混熟了,馬未都發現這些人大都服過刑,刑滿釋放後沒工作,做古董生意就是將本求利,“他們賣的是什麽不知道,但知道3塊錢買進的,5塊錢就賣,2塊肯定不賣”。
在馬未都四處收藏古董的時候,周圍人都沒什麽興趣,每次他買到一個好東西想跟朋友交流欣賞都找不到人。“買完東西不給別人看不過癮,必須給別人看。”馬未都說。有一天,他抱著一個新買的大罐子去找一個朋友,敲門門不開,但他在外面聽見屋子裏有人,所以就一直又喊又敲。門總算開了,一進門發現屋子裏四五個人神色慌張,他也不管那一套,把大青花罐子拿出來,往電視上一擱,這時才發現電視機是熱的,再看那些人慌張的表情,恍然大悟:原來這些人鎖在屋子裏看毛片呢。
“我說毛片什麽時候都能看,你看我這個吧,特棒。我就發現每個人都特別茫然,他們都覺得我特掃他們的興。” 這個大青花罐子就是馬未都從那個地攤上買回來的。在跟這些練攤兒的人熟悉了之後,他們就帶馬未都往住戶家裏領。由於有些東西太貴,練攤的人買不起,怕有風險,便充當中間人的角色,交易成了就給他們一點傭金。“舊社會有一個特別好的規矩現在沒人執行,過去有一個術語叫‘成三破二’,中間人拿5%,‘成’是賣方買賣做成了,‘破’是買方破費。我們現在的中間人一張口就是10%,這是最輕的,有的上來就要兩成的提成,過去的中間人都特規矩。”
有些掮客為了促成一樁買賣,不惜用一些無賴手段,當年馬未都就遇到一次,“當時早期那種無賴的手段你都不能想象”。有一次,一個年輕人帶他買東西,進屋後那年輕人等在門外,“這堆東西有瓶子、鐘、碗等十來件,一共要360元,我看完覺得還可以,我說我要了,賣主又突然反悔不賣了。出門後年輕人問我買了嗎,我說我想買人家不賣,你說我一文化人也不能跟他掰扯,只能走了。他問我裏面那些東西哪件不值錢,我說裏面有一破碗一分錢都不值,他說行,你跟我進來吧。”年輕人於是進門說:“哪能不賣呀?”賣主說就是不想賣了。
“他趁那家人不注意,當著我拿起那只碗‘啪’就摔了,嚇我一跳。我看見是成心摔的,年輕人說,哎喲,不小心給你摔碎一個,這怎麽辦呀,賠是肯定不可能了,還是按原價360元都買下來吧。他摔碎一個最不值錢的,說要賠就拿360塊錢帶走這一堆,弄得家裏人特難過,我也特不好意思。這種人非常有經驗,經常串戶,專門收這種舊貨。最後這家人嘀咕半天決定360元賣我了。出門以後我問他,要是這家人非不賣呢?他說那就再摔一件看他們賣不賣。這些賴招只有社會最底層的地痞才會使,咱們想都想不到。”
“這種人叫‘喝街的’。”馬未都說,就是專門走街串巷,非常有經驗。在出版社期間,總有喝街的找到馬未都,讓他跟他們去通縣喝街。馬未都那時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,臉皮兒薄,不好意思跟人上街收破爛,但他知道通縣的古董特別多,因為過去通縣是北京貨運終點,很多黃花梨家具在蘇州做好,通過運河運到通州,這裏就成了家具集散地,賣不掉的庫底子就自己留著用了。 喝街也有喝出寶貝的。有一次,幾個農民喝出一個永樂年間的罐子,喝出來的是幾十塊錢,轉手就是4萬元。
一個古董販子大半夜給馬未都打電話,馬未都不想去,但又很動心,反正從東四十二條到燈市口也不遠,便騎著自行車去了。沿途馬未都發現滿街都是警察,等見到那個罐子,發現的確是真的。那幾個農民說要買當晚結賬,“4萬元當然是便宜的,我倒是有錢,但是是港幣,農民一聽港幣不要。都下半夜1點多了,那也不能等天亮,我給換匯的打電話,叫他半夜來,他要點高點,我說成高點就高點。我記得特清楚,當時在路燈下換成人民幣,都兩三點了,一幫農民數錢。路上不全都是警察嗎?我就不敢拿那罐子回家,騎一自行車後面背一大青花罐子,警察肯定得讓我靠邊,當倒賣文物給扣了。
那天到家都三四點了,上午我一睜眼腦袋嗡地一下,壞了,這販子備不住把東西拿去賣了。果然,3點多我一走他就又聯系別的買家,早上8點多就給賣了,賣了12萬元。早上他拿著4萬塊來還我,說我這回真賺了不少錢,但我還欠人家好多債,我以後賺了大錢再分您,轉身走了。我等於是白忙活一晚上,把港幣變成人民幣,什麽事都沒我的”。 讓馬未都更後悔的是,秋天這個永樂罐子就在香港蘇富比出現了,當時賣了200多萬港幣。這罐子再度出現大概是2005年,賣了3000多萬港幣。“當天要不是那滿街的警察,我就抱回家了,跟他就是錢的事了——你幫我一忙,我給你一兩萬塊到頭了。農民喝街35塊錢喝出來的,我跟它失之交臂。”馬未都今天說起這事還帶著遺憾。
馬未都說:“現在北京這種走街串巷的沒了。他們有一定的知識,對你賣的東西有一個價值判斷,有一整套對付你的辦法,聲東擊西,把你說暈,用各種辦法讓你賣不出價去。但他們知道這東西在哪能賣出價,利用的是信息不對等。最早做古董的這些人,不需要文物知識,只需要對人的了解,那時候不可能從戶裏買出假的來,關鍵是怎麽能讓他賣。一般喝街的人嘴都特甜,大爺大媽地叫著,你買冬儲大白菜,他肯定一頭大汗地幫你搬。這事我都幹過。在國務院宿舍看人家裏有文物,老頭對我特好,一到買白菜和蜂窩煤的時候就幫人家卸,卸完以後每次都到人家裏洗幹凈手抱著瓶子看,看久了老頭就說喜歡就拿走吧,根本也沒花錢,因為那時候全社會沒意識。”
當然,這樣的便宜馬未都占得不多,多數時候他還是要出點血。有一次,一個販子賣給他一對梨花圈椅,他1000塊錢買的,4000塊出手,馬未都判斷這椅子的行價大約是8000到1萬元,便成交。馬未都說:“該他賺的錢你得讓他賺到。我的理論是,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虧了,好處是生意的長久,你的通道是通暢的,總有他出漏的時候給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。比如這杯子他10塊買的,你給他20塊,他認為翻了一跟頭,你老給他12塊怎麽行?
古董販子拿到古董的時候都是想到誰能出大價錢,實現價值最大化,所以一開始裝傻多給點錢沒壞處。我之所以收了很多很多好東西,就是一開始不在乎那點小錢,他們覺得你不錯,有事先通報給你。我覺得早期收藏,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,東西貴一點便宜一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信息,你能知道誰那裏有東西。”
失之交臂
有時候,馬未都知道哪裏有好東西,但由於各種原因失之交臂。比如上世紀80年代,他在安徽的文物商店看到一個宣德年間的盤子,當時標價400元外匯人民幣,現在這個盤子最少400萬元人民幣。但當時要外匯,馬未都只好放棄。半年後他帶著外匯去,他們還不賣,要護照,因為只賣給外國人,到最後也沒有買到。 還有一次,他在上海友誼商店看見乾隆年間的一只碗,特別罕見。1986年要3萬元外匯人民幣,他買不起,到1988年再去就沒了,隔了一年蘇富比賣了792萬港幣。“當然我不知道後來的事,我要是知道,砸鍋賣鐵也要把它買回來。當年一個日本人792萬港幣買走的時候,所有這行業的人都認為這個碗終生不會再漲價了,那時候100萬美元跟今天1億美元差不多。
這個日本人放了21年,2000年的時候亞洲經濟危機,他拿出來賣了,沒怎麽賺錢賣了2100萬港幣,翻了3倍。這種事我遇到的特多,從收藏角度,別看我有這麽多東西,其實買不起的是大多數,現在回過頭來說那東西那麽便宜你怎麽不買,我當時也得有錢呀。” 這是買不起,而買得起卻不買最讓人遺憾。“我的經驗是你要是想收藏,一定要有一部分現金,嚴防好東西出現你沒錢了。那時基本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,買了甲就不能買乙,經常借錢。最怕的是身上有錢,那堆東西可以買,但你放棄了。
1985年,琉璃廠虹光閣內櫃給開封博物館準備收藏,是明清兩代瓷器,有上百件,兩玻璃櫃子,2.2萬元。這筆錢開封博物館批了兩年都沒批下來,我老跟他們說他們要不買,我就要這東西了。後來終於有一天,他們通知我說,開封博物館錢批不下來,要買就拿錢來。我犯了個終身大錯誤,我當時有這筆錢,可一下子花出去心裏有點承受不住。今天的人看怎麽那麽短淺呢,就是短淺,一共就那點錢。也不知道後來是這樣一個局面,也不知道後來就沒機會再買了,人不能長後眼嘛。
我把它放棄了,要是沒放棄,價格至少翻1000倍。” 在上世紀80年代,古董的價值是體現不出來的,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古董會升值,人們對一件古董的價值判斷也僅僅停留在心裏感受層面。所以馬未都感慨地說:“整個10年,我對古董價格的感受都非常不準確,而且資金非常有限,想不到後來的事。”第一次讓馬未都感受到古董很值錢還是在1988年,當時一個臺灣人來北京,看到他有只碗,問能不能賣給他。這只當時花200塊錢買的碗,臺灣人開價1萬美元,這件事讓馬未都有了“價值觀”,但是馬未都還是沒有賣。“所有跟我一起玩古董的全被歷史淘汰了,北京一個沒剩,全國也是,不是下大獄就是吸毒、家破人亡、娶五房太太……什麽事都有。
沒有像我這樣的,我沒賣,賣的人全是死;賣的人不賺錢,賺也是賺一陣子。我不賣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錢,是我源於文人的面子,我覺得賣東西是一個奇恥大辱,我的不賣把我徹底救了。” 很多人都不清楚馬未都哪裏來那麽多錢買古董,其實馬未都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,賣中藥材是個暴利行業,一個月能掙七八萬塊錢,靠賣藥掙來的錢玩古董。因為當時在出版社,不敢跟人講自己做買賣,但給人的印象就是馬未都有錢,就不知道從哪裏來的。
馬未都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四處買古董的歲月,比如去河北、山西一帶,有人帶路,到處都是寶貝,哈腰就能揀到。現在沒有了,到處都是雷。“就是等於你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,森林裏都是大蘑菇,隨便采,現在都是毒蘑菇。”馬未都說。而且,馬未都是第一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。
現場的鑒別力
1995年,中國有拍賣行了,馬未都就被請去當顧問,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個人說了算,“我絕對是對著良心說話”。馬未都說,有一次拍賣,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貴,要退回去,他問為什麽,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,不值4萬元。箱子打開一看,馬未都就楞了,實際上就是明代的。馬未都告訴他們這是真的,他們不信,找人鑒定,最後確認的確是明代瓷器。最後這件瓷器220萬元拍賣出手。馬未都說:“我但凡有點私心,特簡單,我一關蓋說退,然後問清楚是誰的,跟底下人說,打個電話,說現在上不了拍,有人托底你賣不賣,他們都賣。4萬塊你匯過去,這東西就是你的了。
但是我受雇於人的時候,我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。” 馬未都認為,市場是很鍛煉人的,從他最初跟擺地攤的打交道開始,練就了很強的心理素質。當時,文物鑒定的技術力量很薄弱,博物館的專家對市場的判斷幾乎是零,馬未都多年來在野路子裏趟過來的經驗,讓他能對很多復雜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斷。“一個奧運會射擊冠軍碰上個土匪是沒有用的:你三點對一線,準心對缺口,先吸一口氣定住神才能對準對方,人家土匪早把你天靈蓋兒給掀了。市場很殘酷,它訓練人,我看過很多博物館的人到市場跟前就虛了,就不敢說話了。地攤上買東西有一規矩,比如你賣我買,你賣這件東西,我往那一蹲,多少錢啊?
你說200元,我說80元吧,你說不行,150元,我說100元吧,咱倆這麽磨蹭之間,任何人看這個東西不能伸手,不能有個人說那我給100元拿走,那不行。那這時候,你對這個東西要做出最後的決定,沒有任何後援,沒有人可以商量,沒有時間讓你回家翻翻書這東西怎麽回事。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會兒,蹲在這兒,幾分鐘之內搞定。而且我經常碰見,過去地攤上買東西,盯著這東西的時候旁邊都是大腿,這大腿就表明都看上了。尤其後來我在這行越來越有名了,只要我蹲在那兒,就沒有機會再起來了,那我的決定都是這一會兒。我說的就是,土匪掏槍、上膛都是那一瞬間完成的,趕緊把你給崩了。博物館的人不行,一大堆人來了,在那折騰,翻資料,好幾天,這沒用。
我們一直都是在那種非常嚴酷的條件下訓練出來的,反應極快,決心下得特快。有個人喜歡收藏,老來跟我聊,故宮舉辦青花班講永樂青花,就學這一個,5天課,一課800塊,很貴。他去學,學完回來跟我說:馬先生,別的我不敢說,永樂青花我徹底明白了。到了故宮,所有東西都調出來看,中國的五大巨頭都給講了課,做了筆記,都弄得明明白白了。跟我說完這話不到一個星期,他就在昆侖飯店咖啡廳,正趕上拍賣,一個人送一個永樂年間的盤子,我給他看。我說:您看這個,現在30萬塊錢,你要買,你現在10分鐘之內給個價,這東西就是你的,錢我給你去弄。
盤子要對了,值500萬元,錯了30萬元就扔了。你現在孤立無援,10分鐘內你要做出決定。他拿著盤子看了半天,突然回過頭來跟我說了一句話,把我給說樂了,他說:‘我這會兒技術歸零了。’你以為你明白了,那是故宮的人給你端出來讓你看你明白了,人家故宮裏擱了多少年了,讓你看,這是永樂的盤子,又跟著老師講的對得上,你心裏幹幹凈凈,又沒有壓力,沒有掏錢。一實戰徹底歇菜。
要建築自己的心理防線
馬未都的收藏起於文物在中國社會幾無蹤跡的時候,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末,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會心理上的雙重改造。在背棄的社會評價中,它的身份變得矛盾、模糊,自我否定,它的命運處在一種畸形的文化結構和社會心理中。80年代初開始收藏的馬未都們其實是享用了過去長期文化破壞的惡果,他們在10年內以抄底的低價買進,得以成就批量收藏。
他們的輝煌成功彰顯了一種價值的回歸,但對比相對命運坎坷的前一代,這種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許又顯得那樣不公正。但歷史總歸是歷史,文物無言,它的功能不是解釋,而是昭示。如果說近30年文物被裹挾在升值的交響中,那麽前30年的命運則絕不僅是嘆息與唏噓所能概括。
做局與破局
對文物的鑒定,馬未都認為把假的看成真的並不丟人,幾乎所有的大收藏家、大鑒定家都出現過這樣的錯誤,因為作偽程度不斷提高,曾經一次看錯不要緊,以後再也不會看錯。
隨著文物收藏熱的興盛,造假做局越來越普遍,有些局做得非常逼真,就是好萊塢的導演也要甘拜下風。馬未都經常被請去做鑒定,見過很多新時期做局手段,比如“造墓”就是很普遍的一種。馬未都說:“我認識一個西北的商人,他送我一批古董。我說你這都是新的,我不要,他說馬先生你放心,這都是我親自下去拿出來的,我們開著越野車,開了好幾天,風餐露宿的,到那兒都沒有人跡啊,好容易找到那墓道,現挖,那怎麽可能假呢?
我說那怎麽就那麽準,就你們到那兒,下去就給挖出來了?你怎麽知道那兒有?其實全是假的,全是他們埋的,埋的都不是一個朝代的,但他被誆過去,還堅信不疑。然後他還跟我說,你沒有去過現場,你不懂。他認為你不懂,堅信不疑,這種人挺多的。”
還有一種更復雜的局,像一個故事片,讓你不知不覺進入角色。“我碰上一個人,買了一個東西被騙了。河南某地出了一個東西,這東西拿到北京賣給他,他絕對不要,他一定喜歡那種下了飛機坐火車,下了火車坐汽車,下了汽車騎毛驢的感覺,他喜歡這種感覺。到了以後,別人說不巧,一小時以前被賣了,他經過這麽艱苦的跋涉就特沮喪。那些人說,別沮喪,那邊有一個墓正挖呢,咱們去。就是我說的,他們知道他最喜歡的是甲,卻給他忽悠去看的是乙。
他正沮喪呢,到那兒以後,就挖出一個甲來。這甲他們都沒和他說過,一挖出來就抱著說,這東西不能賣,專門給別人準備的,死活都不賣給他,連看都不讓他看。他肯定不幹,長途跋涉到這兒來,錢也沒花,最後又有人從中間撮合,亂七八糟的,很多人給他搞回來,還是個假的!這麽一折騰,他根本連看都不看,真假這個事已經不想了。拿回來讓我看,我說你這個是新的。一開始他不信,說這事復雜,說不清楚,我心說,那復雜都是設的局。”
除了演員特別多的做局,還有單出頭專門布局的人。有年夏天,非常熱,馬未都被人帶到一個四合院,說有一個華僑手裏有一批古董讓他看看。馬未都一進屋,屋裏沒空調,一個70多歲、儀表堂堂的人接待他,穿著西服打著領帶,馬未都就覺得挺奇怪。然後那人就往外搬東西,說這東西是1971年某月某日在墨爾本什麽大街花多少錢買的。“我一看就是個假的,心說你跟我說這個沒用。他哪兒知道啊,一會兒又拿一個,又這麽說。他每一個都說得很具體,還夾著英文,說得特怪。
看了十幾件,我就特煩。現在很多人雇這些人行騙,他相貌上要占便宜,有的人一看就是個騙子,他就拿個真的也忽悠不出去。我看這個四合院,覺得是他租來的房子,布置好了忽悠人。最後他拿出一件東西,我就說,您稍等一下,這個東西如果在你們家超過8個月,我就算今天白看了。那人一下就楞了,他接不上我話,前面說的什麽大街什麽號都沒用了。還有專門在店面忽悠人的。
有個老頭開了一家店,有一次我帶著手下去店裏,進去前我還跟他們說,你們千萬別叫我,別叫他認出我來。我一進去,那老頭兒說,呦,馬先生,這個那個跟我一通說。我說你怎麽賣這個東西?他說,我這是高薪聘來的。那店裏一件真東西沒有,但是老頭兒上來先告訴你哪個是假的,他告訴你大概有多少件都是假的,其他的他可沒說,但其他的也全是假的。如果你問他是什麽年份的呢?經典的話就叫:這東西不夠明。不夠明,按照常規是清朝的,對不對?但今天的也不夠明朝,這話沒有問題。有人買完了以後他說,我跟你說了啊,這東西不到明啊。確實不到明,太壞。”
自己的防線
從這些故事中,馬未都總結出一條規律,就是一旦你進行古董交易,就會有人專門拆你的心理防線,用各種各樣的方式,防不勝防。但凡買古董的人都貪便宜,你只要一貪便宜自己就把防線拆了。“所有被騙的人都會說,哎呀,我當時腦子就不轉了,什麽噴上迷魂煙了,其實什麽都沒有。不是腦子不轉了,當時腦子轉得快,想怎麽賺錢。所有的騙子都在一個地方下工夫,就是怎麽能讓你貪上,而且這個貪,做給你看,是成功的。
比如他們說從墓裏挖出100多個金佛,拿一個到銀行去賣,銀行當著你的面把錢一點,那邊還有100多個呢,你肯定要犯貪。你戒不了貪,就不能玩文物。我認為上大當、虧大錢的都是因為貪,而且他那時候不考慮真偽是因為有人演給他看。當然,我現在碰不著這種人了,因為他們知道到我這兒不管用,他們特別願意找剛入門半懂不懂的人。還有一部分人是心態不良,比如我鑒定一件東西收300塊錢,有人花90塊錢買的兩件東西,一個40元一個50元,跑這兒鑒定來了,那東西誰看都是假的。
他為什麽要來鑒定呢?他是想僥幸萬一我說是一真的,他不就發大財了嗎?過去說搞古董這事兒,就是半個心理醫生,你得揣摩人的心理。今天的社會不健康也很正常,只不過在古董這兒特明顯。你去買股票,不也是心理也不健康嗎?有多少人是健康心理去買股票的?都是不健康,都是想撈一把就走。”
如何成為一個文物鑒定專家?馬未都認為,首先必須有豐富的社會學知識,還要有一個哲學的頭腦,科學判斷是不摻雜感情因素,但科學還不能完全解決文物鑒定,全世界目前的文物鑒定基本上還是靠眼來看。“我趕上最好的時候,就是文物最不值錢,沒人造假,造假的過程我看得清清楚楚。我舉個例子,我鄰居的女孩,我看著她從小女孩長成大姑娘,變成中年婦女變成老太婆,她怎麽變我都知道,一眼就知道是她。但問題是這女孩如果搬走了,10年不見,我
留言列表